党群建设 - Party construction
学习报告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考考自己
01、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是什么样的定位?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对这三个领域有什么样的规划?
02、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这样安排有何深意?
03、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的“四个面向”是什么?
04、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要努力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
精读原文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
延伸阅读
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4年8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2018年4月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2020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22年12月9日,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户东航,标志着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
新型举国体制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国体制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等科技攻关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疫情防控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中,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并在不断战略调整和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新型举国体制。
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交织,需要对科技创新事业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
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
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哪里
新的核心任务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新的目标定位
——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两个关键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
在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中,要依靠有为政府的定力,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目光长远,将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愿意承担市场不愿承担的风险,啃市场不愿意啃的硬骨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资源配置和协同攻关中,要发挥有效市场活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在各方协同合作的新型举国体制中,探索出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端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夯实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础。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战略目标
——到2025年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到2030年
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
——到2035年
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战略布局
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图为中关村软件园一角。北京市确立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为科技创新主阵地,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和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等方向,努力形成先发优势